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是黨的活力的源泉。今年來,華陽鎮針對流動黨員教育“跟不上”、管理“夠不著”、作用“看不見”的問題,積極探索流動黨員管理服務新模式,堅持從科學管理、助學提升、作用發揮等方面,架起127名流動黨員與黨組織的“連心橋”,確保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學,離家不離心”,讓流動黨員“心有歸處”。
夯實組織引領力,讓流動黨員“流動不流失”。“雙向排查”,構建流動黨員基本信息“一張網”。采取“平時收集、集中采集、按月匯總、季度更新”的信息采集模式,對組織關系在本支部的黨員,每半年開展 1 次組織關系集中排查,重點對外出務工、大學畢業等黨員信息變動情況進行摸排。線下分層分級對流動黨員流動的常駐地點、務工企業及聯系方式、黨員本人聯系方式等信息進行逐一詳細登記核實;線上通過電話或微信對接流動黨員戶籍所在地和工作單位黨組織,摸清流動黨員基本信息,及時建立流動黨員信息臺賬,做到底數清、情況明,避免出現“人員不清、去向不明、聯系不上、管理不到”等問題,實現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的信息互通,確保流動黨員“信息庫”的動態精準性。定期維護更新黨員信息,針對流動黨員提出的轉接組織關系不方便、反饋意見建議難等問題,黨組織為每名流動黨員確定聯系責任人,每季度至少與其聯系 1 次,實時掌握流動黨員參加組織生活和作用發揮等情況。主動與流入地黨組織溝通聯系,推動流動黨員到流入地黨組織報到。同時聯系人定期與流動黨員開展談心談話,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狀況,為流動黨員答疑解惑。
增強學習感染力,讓流動黨員“流動不流學”。突出關鍵“幫學”。建立社區黨員“一對一”幫扶機制,充分利用網格內工作平臺,組建網格服務隊,安排網格員作為紅色聯絡員與流動黨員對接聯絡,在職黨員“身先士卒”、老黨員“奉獻余熱”,將黨組織細化延伸至居民小區和樓棟,緊扣流動黨員對黨章、黨規黨紀、黨的二十大精神等內容的學習需求采取“送教上門”。多種形式“聯學”。推行“線下+線上”的雙線共進學習形式,線下統籌村(社區)黨群陣地,構建流動黨員學習平臺,定期召集流動黨員參加主題黨日、黨校學習培訓、紅色觀影等活動;線上依托“學習強國”、微信、流動黨員微信群等多樣渠道,引導流動黨員“掌上”學習、“隨身”學習。主動郵寄“助學”。在利用微信等新媒體送學的基礎上,采取快遞“打包送學”,向流動黨員寄送理論學習包,讓“紅色包裹”傳達到每一位黨員手中,確保流動黨員學有內容、學有方向。
加大引導感召力,讓流動黨員“流動不流心”。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流動黨員主動認領流出地黨組織設置的技術指導崗、就業聯系崗、致富信息崗、招商信息崗等。同時,積極爭創和認領流入地黨組織的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等,推動流動黨員在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利用流動黨員返鄉時機,組織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將流動黨員納入村社黨員量化積分管理體系,通過履行黨員義務、參與急難險重任務和志愿服務活動,引導流動黨員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引導關愛幫扶。摸排流動黨員中的年老體弱黨員、困難黨員情況,納入困難黨員“一人一冊”臺賬,加大上門走訪關懷力度。引導爭當表率。積極引導流動黨員主動亮身份、亮承諾,向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流動黨員發出號召,發揮他們走街串巷、情況熟悉的優勢,邀請黨員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做基層治理觀察員、食品安全的監督員、交通安全的宣傳員、行業文明的模范員,切實把黨員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服務優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