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嶺鎮人文底蘊深厚,為充分傳承好、發揮好當地特色文化資源,近年來,伏嶺鎮始終致力于將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優秀特色文化傳承保護與村民自治相融相通,切實提升轉變村民思想,共同服務好伏嶺更高質量發展。
發揮好家風家訓鑄魂育人作用。伏嶺鎮持續實施“百村家風家訓示范引領工程”,深入挖掘家風家訓內涵,建立了績溪縣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績溪氏族家風家訓陳列館,通過展示、誦讀、臨摹等多種形式,發揮好家風家訓鑄魂育人作用。同時將優秀家訓格言納入“一約四會”相關制度,積極用家風家訓鼓勵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的消極思想,進一步引導村民自覺踐行,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興家二字,曰儉與勤”,湖村際下組貧困戶王永石本著“儉與勤”二字的指導下,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養殖經驗,成了村里的養殖能手,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的他,在2016年實現脫貧。如今,他家每年都保持著2頭牛5頭豬的規模,年純收入始終保持在1萬元以上。
發揮好紅色文化示范引領作用。伏嶺鎮不斷挖掘提升鎮內紅色文化內涵,將留存在江南祝三村的新四軍皖浙支隊整編地打造成伏嶺鎮革命歷史紀念館,通過集中與自主相結合的方式,定期開展主題教育。
“祝三整編吹響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皖浙支隊的集結號,為勝利渡江、人民解放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館內詳細記錄著績溪解放前仆后繼、浴血奮戰的革命斗爭史,讓黨員群眾重溫紅色歷史、感受革命傳統、筑牢理想信念。
發揮好宗祠文化自治管理作用。伏嶺鎮傳統村落資源豐富,宗祠文化內涵深厚,為充分發揮“宗祠”文化正能量,鎮黨委堅持強化“宗祠”建設管理,從祠堂禁貪文化中汲取廉政元素,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文化支撐。同時,盤活閑置宗祠,改建成新風堂、文化展陳館、文化活動室等,助力文明新風。
胡家村新風堂地處胡家村民組,是由村中胡家祠堂流轉改建而成,占地面積500多平米,內部設施齊全,可同時承辦各類紅白喜事酒席20桌。“十碗八”、“九碗六”等簡單、健康的伏嶺傳統名筵成為了“新風堂”的指定菜肴,勤儉節約的文明和諧新風隨著“新風堂”建設吹遍了整個伏嶺。(謝秋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