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績溪縣不斷激活新鄉賢資源,促進能人返鄉,凝聚新鄉賢智慧,實現智力回哺,匯聚新鄉賢力量,打造鄉賢助推鄉村振興“新引擎”。
搭建平臺,厚植鄉賢文化。一是全新定位。將新鄉賢定義為既有傳統美德又有新時代精神,既有知識技能又有組織力、引領力愿為家鄉發展做貢獻的農村本地、旅外人士和外來人士。針對性把本地經濟能人、成功創業人士、農村道德楷模等納入新鄉賢的范疇。二是搭建平臺。各鄉鎮(社區)調查摸底,建立動態管理的旅外鄉賢數據庫,目前各類在庫鄉土人才3500余名。以鄉情為紐帶,利用微信群、QQ群等聯絡載體,傳統節日登門拜訪和鄉賢座談會等聯誼活動,交流互動,牽線搭橋,引導組織新鄉賢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三是厚植文化。探索新鄉賢培養機制,廣泛開展“舉鄉賢、頌鄉賢、學鄉賢”活動,挖掘傳承歷代先賢精神,選樹一批以“五老”、鄉村干部、道德模范、鄉村教師、退伍軍人、企業家等為主體的新鄉賢代表;濃厚鄉賢文化,通過設鄉賢榜、建鄉賢墻、編鄉賢書等形成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文明鄉風。今年征集績溪籍院士、博士生導師、教授、博士和正高級職稱的高端人才資料136余位,《新時代·新名士--績溪高端人才名錄》即將編印成冊。在全市首個統一戰線鄉村振興戰略同心實踐基地梧川村“三治”廣場上建立鄉賢廊。
匯聚力量,開啟“鄉賢+”模式。一是“鄉賢+治理”模式。利用鄉賢“人熟、地熟、事熟”的優勢,堅持把鄉賢納入網格員隊伍,完善系統化網格體系。截止目前,共717個網格,727名網格員。新鄉賢網格員變成了村莊治理的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在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疫情防控、人居環境整治、森林防火等方面建言獻策、貢獻力量,發揮極大工作效能。建立健全“一約四會+X”制度,利用鄉賢力量,81個村(社區)建成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鄉賢會、志愿服務隊、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等社會組織,豐富多層次村民議事協商形式。在鄉風文明治理上,通過鄉賢深入挖掘收集優秀家風家訓,開展家風家訓“出祠堂、入學堂、掛廳堂、入心堂”活動,通過在自家門庭懸掛家訓牌和其他示范牌,豐富門庭文化,引領鄉風文明,20個示范村已掛牌1000多戶。建設優秀家風家訓文化長廊,開展“寫村史走訪”活動,加深對本地歷史底蘊有了深刻體會,倡導更多村民對獨具特色的農耕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二是“鄉賢+人才”模式。結合村(社區)“兩委”換屆,拓寬選人用人視野,回引鄉賢到村任職,加強村級班子戰斗力,8名致富能人當選村(社區)黨組織書記,114名鄉賢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隊伍,占新進班子成員的48.3%。搭建鄉土人才創業創新平臺,拓寬各類人才服務農村渠道,開展“十佳帶動能人”評選,選樹先進典型30人。優先推薦符合條件的“十佳帶動能人”參加各級工匠、工藝美術大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技術能手、標兵等評比。完善鄉土人才評選獎勵辦法,評選表彰首批鄉村振興能人100名,大力營造“愛才惜才重才用才”的良好氛圍。加強非遺人才隊伍建設,發現民間藝人和能工巧匠,定期組織為期2天的業務培訓和交流指導,搭建傳承人授徒傳藝平臺,做好傳幫帶。2021年,績溪縣新增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個、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1人,推薦申報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個。截止目前,績溪縣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個,省級22個、市級59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人、省級26人、市級81人。形成梯隊序列,開展各類創作創新評選活動,實現傳承人隊伍薪火相傳、“人丁興旺”。三是鄉賢+發展模式。加強與人才鄉賢溝通對接,以資源返鄉、技術返鄉、資金返鄉等方式助力鄉村振興。如在揚溪,返鄉青年江藝,先后投資300萬元,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打造集最美庭院塑造、鄉村園藝、品茶讀書、特色餐飲住宿為一體的的“拾里花兮”民宿,游客絡繹不絕。在伏嶺,通過鄉賢章榮春帶動,老胡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下設5個家庭農場基地,社員115人,發展集技術研發、推廣、生產、收購、儲存、銷售一條龍的示范基地,實現年總銷售額800余萬元,帶動農戶192戶,其中脫貧戶20多戶,戶均增收4100元。在長安,蕪湖市僑青會會長、長安鎮馬道村歸僑、專業技術人才章云,回報桑梓,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在馬道村成立績溪袁稻農業產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超級綠色水稻新組合項目,讓綠色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績溪縣鄉村振興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