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績溪縣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路徑,在搭平臺上下實功,強機制上出實招、優服務上求實效,全力破解新形勢下基層治理難題,靶向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鄰聚力”。
聚力搭平臺,在“密織網格”與“精細管理”上下實功,實現“一張網聯治”。創新服務體系。推深做實黨建引領“多網合一”,構建完善“縣委—城關鎮黨委—社區‘大黨委(總支)’—網格(小區)黨支部—黨員樓棟(巷、片)長—黨員干部聯戶”服務群眾六級聯動組織體系。推行“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管理模式,將黨組織從社區覆蓋到網格樓棟,組建小區網格黨支部47個。各網格黨支部持續開展“六個一”工作,今年以來新選舉成立小區業主委員會2個,督促網格黨支部公布聯系方式12次,集中走訪12次。匯聚治理合力。堅持關口前移、重心轉移、資源下移,持續推進“雙報到”制度,73個縣直單位與6個社區聯點共建,2541名黨員干部到居住地社區報到開展工作,共計開展志愿服務18541人次,解決居民實際問題1932個。選優配強樓棟(巷、片)長2241名,專兼職網格員108名,其中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工作人員56名,“移動探頭”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發揮先鋒作用。根據各領域黨員實際情況,持續實行黨員分類管理,結合“無職黨員設崗定責”,設立文明宣傳崗、物業監督崗等崗位512個,引導黨員主動亮身份、當表率,積極開展“黨員到社區、人人做公益”服務行動。在網格黨支部和黨員中實行黨員承諾制,開展黨員志愿服務活動,集聚黨員服務社會效應,形成了以社區黨總支部為“干”,網格黨支部為“枝”,黨員個人為“葉”的網格化新格局。
聚能強機制,在“創新驛站”與“紅色物業”上出實招,實現“一體化運行”。打造全能服務驛站。圍繞當前發展需要和老舊小區治理等特色定位,打造集“黨員教育、居民議事、矛盾化解、便民服務、閱讀娛樂”為一體的共享陣地。通過設置政策法規宣傳欄、愛國主義讀書角等,打造驛站“學習圈”;通過開展醫保政策、金融知識、崗位推薦、防電信詐騙等宣講活動,打造政策宣傳“前哨站”;通過提供取水、充電、用餐、休息等便捷服務,打造服務群眾“主陣地”;多形式打造小區黨群驛站27個,累計為居民提供取水、充電、用餐、休息等便捷服務15000余人次,政策咨詢等志愿服務1280次。推廣“紅色物業”品牌。制定《績溪縣“紅色物業”建設重點任務和責任清單》,細化68項具體任務,積極推進“紅色物業”建設,打造“三紅靈瀾 筑夢愛家”紅色物業品牌,實現資源、力量、服務“三融合”,鳳靈社區靈瀾山居小區被評為安徽省第二批“皖美紅色物業”示范小區,通過在“績溪先鋒”系列平臺展播的形式在全縣范圍內推廣靈瀾山居成功經驗,“以點帶面”持續提升紅色物業服務水平。建立健全“三方議事”。深化三方聯動機制建設,在基層治理中用好“社區+業委會+物業”三方協同自治模式,進一步補齊社區物業服務短板,協商解決物業矛盾糾紛,辦好民生實事,以“大事共商、實事共做、協作共贏”的原則,不斷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來共召開三方議事會21次,開展志愿活動42次,解決業主問題訴求38個。
聚心優服務,在“破解難題”與“暖心關懷”上求實效,實現“一攬子解憂”。拓寬治理途徑。做實“黨建+”文章,發動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有效發揮“五老工作室”“毛毛調解工作室”等民間調解組織作用,打造基層服務“微品牌”,建立法律顧問每周固定服務日制度,深化“黨建+信訪”工作,全力開展“四重”信訪突出問題攻堅,今年以來共調解糾紛183件,辦結信訪39件。常態化開展“物管小區項目負責人接待日”活動,現場問題答疑、處理投訴、吸收業主意見。強化居民自治。制定《績溪縣社區志愿服務積分管理辦法》,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小區治理,讓居民參與小區管理評議,受理居民對物業公司的建議,使社區和物業工作做到交錯反饋、協同辦理,實現全方位、高效率,保障日常工作職能交叉互補。今年來以積分形式開展志愿服務、義務巡邏、科普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324次,積分累計兌換物品3000余件。部門聯合執法。完善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實現“要事共商、社區共建、問題共解、成果共享”。定期向各成員單位及時通報工作進展,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重難點,形成工作合力。積極破解“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難題,積極在小區內公示執法部門執法事項清單、聯系人及聯系電話,暢通舉報渠道。今年來累計開展聯合執法進小區87次,查處飛線1448處,非機動車亂停放742處,清理樓道雜物341處,拖移機動車153輛,勸阻機動車占用消防通道、登高平臺等432輛。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